“博爱青春”项目22:地理探京华,乐堂绽声韵—一场从地理密码到音乐共鸣的奇妙之旅
信息来源:市红十字会 发布日期:2025-07-26 11:01:43 浏览次数:   字号:【

7月22日,连云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赣榆区城头镇兴河村开展了暑期“博爱青春”——“知行伴童,榆爱同兴”活动。今日,先后开展了“地理看中国之北京”课堂与以《我相信》为主题的音乐课堂。志愿者老师和孩子们一同聚焦北京这座悠久的城市,深入解读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;午后的音乐课堂则以一曲《我相信》为核心,通过旋律与歌声的碰撞,传递青春的热忱与信念,让激昂的情感在音符间流转。两堂课程一静一动、一思一咏,既播撒了认知世界的种子,也点燃了精神力量的火花。

图片1.jpg

课堂上,志愿者老师用一张故宫红墙的照片吸进入课堂,孩子们的目光紧紧锁在图片上,睫毛随着眨眼的频率轻轻颤动,小手平放在桌面上,指节微微收紧,仿佛生怕一动就惊扰了那抹厚重的朱红。当志愿者老师讲到颐和园的长廊、天坛的祈年殿以及长城这些建筑时,孩子们展现出了高度的专注与投入,小脑袋不约而同前探、耳朵竖得像小雷达般紧跟老师手势,生怕错过一处细节。讲述长城时,孩子们眼神里满是认真,仿佛在亲自丈量雄伟的城墙,每一个神情与动作都透着对这些历史建筑的好奇与向往。当讲到冰糖葫芦、炸酱面、驴打滚这些北京美食时,孩子们的目光始终牢牢锁在图片上,专注得让人心生欢喜。这堂关于北京的课,没有远行,却让孩子们的目光,悄悄触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味道。

图片2.jpeg

图片3.jpeg

上课时,志愿者老师清唱着《我相信》的调子,孩子们的耳朵微微竖着,小脸上满是专注,指尖随着旋律轻轻动着。学唱时,教室里的声音从细碎渐至整齐。孩子们眼睛盯着歌词,嘴唇跟着一字一句开合,没人交头接耳,连呼吸都跟着节奏起伏,仿佛要把每一个音符都稳稳接住。志愿者老师走到中间,笑着示意大家一起唱,几十道稚嫩的声音汇在一起,虽不洪亮,却透着一股子认真,像春日里悄悄钻出泥土的嫩芽,带着执拗的劲儿。“现在,我们每个人都站起来唱一小段好不好?”老师的话音刚落,孩子们愣了愣,紧接着一个个身影站起来,又坐下,没人催促,也没人嬉笑。有人唱得磕磕绊绊,就等他慢慢理顺;有人唱得干脆利落,坐下时会收到旁边递来的一个笑脸。等最后一个小孩坐下,教室里静了两秒,随即响起轻轻的掌声,是孩子们自己鼓的,细碎却真诚。孩子们或许说不出“青春”的大道理,却在一次次开口中,读懂了“自信”的分量。这堂没有华丽伴奏的音乐课,让成长的种子,借着旋律悄悄发了芽。

图片4.jpeg

图片5.jpeg

图片6.jpeg

图片7.jpeg

图片8.jpeg

今日的课堂,是地理认知与音乐感悟的双重成长奔赴。孩子们在地理课堂中了解北京的过去与现在:在音乐课堂中触摸音符的力量,学会自信发声。愿孩子们把对北京、对祖国的热爱,装进探索世界的行囊,带着音乐里的勇敢自信,拥抱成长路上的风雨与繁花,让课堂的收获,都成为未来闪闪发光的底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