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博爱青春”项目18:融爱无碍奉献行,智贤点亮未来“馨”项目圆满收官
信息来源:市红十字会 发布日期:2025-07-15 21:20:00 浏览次数:   字号:【

为深入践行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,响应连云港市高校红十字会“博爱青春”项目号召,2025年6月23日至7月11日,连云港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(音乐学院)20名志愿者,依托专业优势,精准对接连云港市馨康宝贝融合园需求,圆满完成了为期10天的“融爱无碍奉献行,智贤点亮未来‘馨’”暑期志愿服务项目。项目聚焦服务小龄孤独症、唐氏综合征等心智障碍儿童群体,以专业实践赋能融合教育,用青春温度点亮特殊儿童成长之路。

精准把脉需求,构建专业服务体系

项目启动前,团队深入调研,精准识别特殊儿童群体面临的“个体差异大、家庭干预薄弱、社会支持不足”三大核心痛点。基于此,志愿者团队充分发挥学前教育、早期教育、心理咨询等专业背景优势,构建了以“赋能儿童成长、支持家庭发展、推动社会融合”为目标的“专业服务+社会倡导”双轨模式,创新打造“艺术疗愈+社会融合”特色路径,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服务活动。

匠心专业赋能,深耕多维成长空间

在馨康宝贝融合园,志愿者化身“专业赋能者”,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智慧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5211001.jpg

环境创设巧思匠造:志愿者结合“数与量”、“自然与生命”、“原木风+古典乐器”等教学主题,匠心设计并制作大型互动认知墙、主题环创素材。他们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,精心绘制视觉提示卡、触觉感知板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、可互动的具象载体,打造出激发探索欲的沉浸式学习环境。告别单一教具制作,深度投入空间营造,为孩子们认知发展搭建专业桥梁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5211008.jpg

创新教具点亮认知窗口:突破传统模式,团队发挥跨专业优势,针对儿童“具象化认知”、“即时反馈依赖”特点,开发10余套互动数字教具。学前教育专业设计“名称-图像-声音”关联认知模块,音乐专业志愿者剪辑儿歌结合认知图片打造多感官训练系统,反复调试触控灵敏度,为特殊儿童打开趣味认知新窗口,赢得特教老师高度赞誉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5210955.jpg

“影子教师”精准伴学:每日下午,志愿者深度融入蕊1班课堂,担任“影子老师”,提供一对一专业辅助。在感统训练中,他们或跪地俯身陪伴滑行,或化身“安全屏障”鼓励孩子们跨越障碍,精准提供肢体辅助与情感支持;在认知课上,他们巧妙运用自制教具引导孩子们进行实物与数字配对;在音乐律动、篮球操、沙包游戏等互动中,他们耐心调整节奏,手把手教授技巧,敏锐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,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锻炼肢体协调性、指令理解力。孩子们从拘谨到放松,从抿紧嘴角到绽放笑容,主动递球、挥手告别的瞬间,都是信任与成长的珍贵印记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5211020.jpg

生活与艺术温暖交融:项目特别注重生活教育与艺术疗愈的结合。“爱心包饺”活动从揉面擀皮到包馅,在烟火气中锻炼精细动作与协作意识;环境创设快速响应教学需求,高效布置“生日”主题墙饰,为“生日蛋糕”绘画与“这就是我”自画像创作营造沉浸氛围,在色彩与线条间滋养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,让美育润泽心田。

拓展融合边界,传递博爱强音

项目积极拓展服务外延,架设融合之桥。

嵌入式家长支持与沟通:考虑到服务对象年龄小,家长全程参与课堂。志愿者在辅助儿童的同时,也积极协助家长和特教老师,抓住课前课后、活动间隙等时机,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。他们分享观察到的孩子点滴进步,传递社会包容、科学康复理念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,努力成为家庭与专业支持之间的暖心纽带,缓解家长焦虑,增强康复信心。

创新融合体验:精心组织军事体验馆参观活动。志愿者一对一陪伴,用易懂语言讲解装备原理,手把手辅助VR设备操作,在迷彩世界里搭建科普与社交的桥梁,让特殊儿童在“被看见、被接纳”的真实体验中感受多元世界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5210945.jpg

初心映照成长,博爱点亮未来

十天的专业实践不仅锤炼了志愿者特殊教育支持、环创设计、教具研发及心理沟通等综合能力,还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深化了对融合教育价值的理解,更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,生动诠释了红十字与志愿精神,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专业担当。

此次“博爱青春”项目,是学前教育学院(音乐学院)深耕特殊儿童关爱服务的生动实践。志愿者用巧手与慧心筑造童梦乐园,以专业与温情守护成长轨迹,在馨康宝贝融合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博爱乐章。这份温暖与坚守,不仅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点亮了前行的希望微光,也在每一位志愿者心中深深埋下了终身践行教育初心、投身社会服务的种子。融爱无碍,步履不停;智贤之光,必将照亮更多未来“馨”程!

微信图片_20250715211014.jpg